5月28日上午,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坚持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握大势、抢占先机,直面问题、迎难而上,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在我校广大科技工作者中产生了热烈反响,引发了广泛热议。
人力资源部部长胡波:习近平总书记十分牵挂科研工作者的工作环境和生活,为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营造良好人才创新生态环境指明了方向。人才兴则国兴、人才强则国强。我们要紧抓历史机遇,深入持续推进教育评价改革,“破四维”和“立新标”并举,加快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校内人才评价体系,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充分激发广大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一批高素质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为实现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师范大学的宏伟目标贡献力量,为建成世界科技强国的伟大目标贡献力量!
研究生院院长陈新兵:“科技攻关要坚持问题导向,奔着最紧急、最紧迫的问题去。”“让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从繁琐、不必要的体制机制束缚中解放出来!”这要求我们要更加注重自身特色优势研究方向与当前基础前沿研究领域和关键卡脖子技术领域的交叉,做好总体策划和布局,同时在关键技术攻关的各类实践中去培养一流人才。另一方面,学校需要打造一支专业的技术转移人才队伍,解放科研人员,真正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这样才能使得我校在科技创新与服务、人才培养等方面更好地服务国家、服务社会。
科学技术处处长唐三一:党和国家坚持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这为学校科技发展指明了方向。当前,学校的科技工作要以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为契机,坚持质量、绩效、贡献为核心的评价导向,逐步完善分类评价体系,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引导科技人员潜心研究、探索创新,激发广大科研人员创新活力,努力推动学校科学研究聚焦“四个面向”,促进高质量成果产出,助力学校一流学科建设。
数学与统计学院常文副教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是科技创新的必然要求,是保持长久创新的根本条件。作为一名从事基础数学研究的科研工作者,总书记的讲话振奋人心,给了我们解决基础原创科学问题的信心和决心。
物理学与信息技术学院高健智教授: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讲话令人振奋不已。作为年轻一代的科研和教育工作者,我深切感受到了总书记对我们的殷切期盼,同时深刻认识到了我们肩负的光荣使命和重大责任。总书记的讲话对于我规划今后的科研与教育工作有三点重大启示。首先,要做到政治站位高,思想觉悟深。要明确教育和科研工作的最终目的都是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支撑,助力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其次,要重视人才培养,充分协调好科研与教学的关系,为国家培养更多有情怀、有担当、有创新的杰出人才。最后,要立足本学科的特点,挖掘科研深度,同时加强学科交叉与融合,坚持自主创新,争取科技前沿阵地。我相信,只要我们能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每个人积极投身到创造性、创新性的工作实践中去,伟大祖国进军世界科技强国的目标就一定能实现!
化学化工学院杨鹏教授: 我觉得习近平总书记说的非常好,我的理解是他至少针对了两个主要问题,一个是中国科技界的内卷化很严重,就是说我们太注重帽子的这种形象和圈子文化;另一个是我国的基础科研与产业严重脱节。因此,我觉得根据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我们应该淡化“帽子”的概念,打破小圈子,要注重研究水平的实质内容,实行公平公正的小同行评议,特别是注重基础研究对科学发展的贡献和对企业服务过程中的实际效益。第二点,就是科学家的科学研究要与生产实际相结合,与企业进行多方面的合作,真正为国家战略需求和企业迫切解决的实际问题贡献力量。
化学化工学院赵玉明教授: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高屋建瓴,内涵丰富,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和指导性,为实现我国高水平的科技自立自强指明了方向。作为一名高校普通青年教师,我们要深刻领会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对标当今世界科技前沿,以钉钉子的精神开展原创性、前瞻性科学研究,完成时代赋予我们这一代人的光荣使命。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刘生忠教授:作为科技工作者,深感开展原创性、引领性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面向世界能源材料科学研究前沿,致力于钙钛矿光伏研究领域难点问题,瞄准攻关方向、建设高水平研究平台、凝聚一流研究队伍、开展原创性和引领性科技攻关、实现产学研用一体化,是我始终追求的科学研究目标。我将和团队成员继续不懈努力,迎难而上,争取早日取得更好的成绩。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刘渝城研究员: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一个国家不断发展壮大的源泉!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让所有科技工作者更具使命感,更有从事科技研究工作的动力,也更清楚未来努力的方向。我希望能像所有终生奋斗在科技一线的前辈一样,以国家重大科技需求为发展导向,为祖国的科技事业贡献一份力量。
生命科学学院黄原教授: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向全国的科技工作站吹响了“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前进号角。作为高校教师,只有在自己的岗位上“做一流的科研,培养一流的人才”,才能不负时代使命,无愧国家重托。
生命科学学院闫亚平教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协第十次代表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提振了科技工作者的信心,为广大科技工作者指明了奋斗的方向,即科技攻关要坚持问题导向,要致力于解决“卡脖子”问题,要奔着最紧急、最紧迫的问题开展科技攻关,唯有如此,才能更好的践行“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才能更好的建设“创新中国”,才能更好的实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远景目标。
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李小平教授: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重要讲话,首先对我们国家在基础领域、民生领域、战略高技术等领域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感到无比振奋。我们党和国家领导人始终坚持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作为一名一线教育和科技工作者,特别是师范大学的老师,倍感责任重大,更应该面向国家人民教育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需求,在教育科技、人才培养的基础研究领域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为党,为人民,为祖国的教育事业执著坚守和贡献力量。
计算机科学学院郭龙江教授: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对科技工作者未来的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基础研究要勇于探索、突出原创大力加强多学科融合的现代工程和技术科学研究。以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为指导思想,再结合我自身的教育信息技术研究领域,本人应该努力工作,自觉履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使命担当,勇于探索力争原创突破。平时工作中应加强计算机与教育学科的交叉融合,将人工智能与教育深度融合,在教育信息技术领域形成原创突破,为国家做出应有的贡献。
食品工程与营养科学学院张宝善教授:习近平总书记给院士提出的几点希望,也是给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提出的殷切希望。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应该保持深厚的家国情怀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为党、为祖国多做贡献;应该坚守学术道德、严谨治学,让学术道德和科学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更应该做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表率,发挥识才、育才、用才的导师作用,为国家培育出科技创新优秀人才。
食品工程与营养科学学院袁莉副教授:作为高校青年教师,我们感受到了新时期“只争朝夕的使命感、责任感、紧迫感”,并将坚持“四个面向”,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在基础前沿领域奋勇争先”“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带动作用,努力在原始创新上取得新突破,在重要科技领域实现跨越发展”。
体育学院田振军教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把主要精力投入科技创新和研发活动,决不能让科技人员把大量时间花在一些无谓的迎来送往活动上,花在不必要的评审评价活动上,花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种种活动上。让院士称号回归荣誉性、学术性……讲出了广大科技人员和高校教师的心声。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内涵丰富,任务明确,给我们科技工作者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们应该认真研读学习和践行,要自觉履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使命担当,多出战略性、关键性重大科技成果。深刻理解“破四唯”的内涵,把创新价值、能力和贡献为导向的“立新标”落实到行动上。勇于“揭榜挂帅”、积极参与“赛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心理学院姬鸣教授: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指出,要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而科技攻关要坚持问题导向,奔着最紧急、最紧迫的问题去。作为高校教师,我们一定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讲话精神,时刻围绕国家战略方向和重大现实需求,凝练和聚焦科研方向,洞察现实需求中的科学问题,主动寻求学科交叉优势,积极参与社会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重大挑战,努力推动自身的科研创新和成果转换。
现代教学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韩静教授:在中国发展历程中,科技发展一直占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复杂变化,所以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国更是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对加快科技创新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所以我们科研工作者更要有责任感,使命感;要大力弘扬两院院士等为祖国建设做出卓越贡献的科学家精神,心系祖国,追求真理,勇攀科技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