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2021年陕西师范大学科普日活动圆满结束

作者:校科协来源: 发布时间:2021-10-28 录入:何苗

按照陕西省科学技术协会《关于举办2021年陕西省全国科普日活动的通知》要求,本次科普日活动的主题“百年再出发,迈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我校开展了2021年陕西师范大学科普日活动。本次活动面向我校青少年学生和公众开放,科普教育基地策划系列主题活动,相关教学单位和重点平台充分发挥特色,围绕科普日活动主题,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和倡导科学方法。现将主要工作总结如下:

一、“中小学机器人”团队参加陕西省暨西安市2021年全国科普日主场示范活动

中小学机器人实验室·园丁创客空间公益筑梦团队“梦科教育”在秦健副教授和杨冬老师的带领下参加了活动,展示了机器人创客教育相关的科普作品。省委副书记胡衡华观看了机器人作品的效果演示,并与我校2019级教育技术专业公费师范生莫启明亲切交谈,询问了赛事相关情况以及实验室机器人教育创新成果对青少年科技教育的作用。团队与国内外著名大学的知名赛队同台竞技,有着多年的参赛并获奖的经历。机器人创客教育可以提高孩子们的计算思维、工程素养以及团队协作能力,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园丁创客空间走通了从VEX到开源硬件的技术路线,简单明了且中小学易复制,开源硬件成本低廉的优势,有利于在乡村地区也能够得到普及。

 

二、开放科普基地,传播科学知识

博物馆开展“古代青铜器的科技与文化”科普日主题活动,围绕古代青铜器的科技与文化主题,旨在通过学习青铜器这一国粹发扬传统文化,提升文化自信,通过对相关技术手段的学习和分析,发扬科学精神。西安市教育局新进教师、榆林实验小学教师、部分学院师生、附属幼儿园儿童等共计1000余人进入展厅参观,针对不同参观群体特点,馆长惠刚、馆员康瑛、学生志愿者分批次讲解,采用了参观者喜闻乐见话语体系,深入浅出的普及了古代青铜器的历史沿革、科技内涵、文化意义等内容,引导参观者沉浸式学习思考,体会古代青铜器的博大精深,发挥了博物馆科普教育基地的主体作用。

西北濒危药材资源开发国家工程实验室/药用资源与天然药物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组织了科普开放活动、专家事迹展览及科普体验活动。科普开放活动中,讲解队员带领前来参加活动的老师和同学参观了智能温室和濒危药材繁育实验室播放实验室科技服务案例的视频资料。专家事迹展览中,主要突出宣传党对科技全面领导和方向指引,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宣传了生物领域著名科学家事迹,展示了重点实验室教师团队赴基层服务事迹。科普体验活动中,讲解队员结合解剖的方式为参与者详细介绍中药材的形态结构、生理习性、药用部位,并通过现场演示的方式为参与者讲解组织培养技术的原理、方法及应用。

三、弘扬科学家精神,开展青少年科普

物理学与信息技术学院大型科学仪器共享平台面向全校师生开放,举办“观察微观世界的眼睛——带你了解球差校正透射电镜”科普日活动。卢江波副教授介绍了球差校正透射电子显微镜的基本原理、发展简史及其在物理、化学、材料和生物等领域的应用,向学生们展示了我校目前正在试运行的球差校正透射电镜的性能、指标和配置情况,并现场演示了从样品制样到检测全过程。卢老师提到“我国目前所有的球差校正电镜均为国外进口,希望将来我国能突破这一领域,打破技术垄断,希望同学们能够以科学家精神为引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踏实搞科研,揭开往日大型仪器神秘的面纱。”

化学化工学院陕西省生命分析化学重点实验室开展了主题为“生命分析化学发展前沿”的实验室开放日,刘成辉教授给同学们科普了生命分析化学在新冠病毒检测及疾病诊断应用领域,并展示了团队在生命分析化学方面的最新科研成果,同学们体验了神奇的目视比色、化学发光、电化学发光、荧光成像、微型器件制作等。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开展了主题为硅酸盐质文物的加固与显现的科普日活动,汪娟丽介绍了硅酸盐质文物存在的病害类型、病害成因以及国内外关于硅酸盐质文物保护材料的研究进展。以中心承担的石峁遗址、榆林红石峡、西汉彩绘兵马俑、唐乾陵永泰公主墓彩绘陶俑、南唐二陵墓室彩画等国家重点文物修复保护项目为例,详细介绍了砖石文物微量沉淀防风化加固、彩绘文物RFC显现加固等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生命科学学院基因治疗重点实验室主任夏海滨通过腾讯会议面向学院学生进行了“新型冠状病毒及其疫苗的科普讲座”。报告从新型冠状病毒的类型、结构、致病原因、毒突变体,及如何预防、如何检测、目前治疗手段以及疫苗研究进展,全面、生动介绍了新型冠状病毒及其疫苗的研制过程。夏老师用有趣的例子让同学们了解为什么要配合隔离、为什么要戴口罩勤洗手,也呼吁生物类同学们利用自身专业知识向周围认识的人宣传相关知识。在介绍疫苗研究进展中,向同学们讲述了我国新型冠状病毒的研究成果,对比其他国家疫苗,我国在新型冠状病毒疫苗的研制中处于世界前列。刘洋教授做了题为《蝙蝠的起源演化、生态保护与病毒传播》的科普报告,系统地介绍了蝙蝠的起源和进化地位,讲解了蝙蝠的独特之处——包括回声定位、免疫适应、长寿、倒挂栖息和冬眠等特点。从蝙蝠的生态价值、仿生学以及与人类的关系等角度介绍了蝙蝠对于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呼吁大家要加强对蝙蝠等野生动物的保护意识。

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实验中心对学院刚入校的研究生及新入职教师进行了实验室安全知识宣传,由实验中心主任李敏睿主讲;随后,全体新生分两批在格物楼北门进行消防安全演练,实验中心疆介绍了实验室常见的消防器材的使用方法,同学们进行了灭火器实际操作练习;最后参观了学院实验中心气象园、岩石展厅、风沙动力学风洞实验室、导游模拟实验室。李小平教授做了“环境铅与人体健康”科普讲座,向大家科普了婴幼儿童铅暴露风险防控与健康保育。李小平通过环境多介质铅地球化学分布,探索儿童多途径铅暴露风险,建立儿童铅暴露预警和防控保育的技术方法与策略。

计算机科学学院民歌智能计算与服务技术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国家重点研发项目“民族民间文化资源传承与开发利用技术集成与应用示范”研究团队的成果在我校长安校区逸夫楼二层西南展厅开放参观,实验室主任吴晓军带领团队成员担任现场讲解员。我校民盟成员、华为公司、陕西职业技术学院、西安体育学院、长安大学等单位组织人员进行了参观交流。此次活动是一场集科普性、创新性、示范性的公开交流,通过直观视听以及人机交互体验,为参观人员提供了近距离接触自然语言处理、人工智能、人机交互、虚拟现实等计算机科学前沿技术的机会,感受文化与科技融合所带来的魅力。张玉梅教授带领团队赴岚皋县佐龙小学做了《科技赋能文化传承科普体验》专题科普讲座和科技体验活动,以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实例向同学们科普了人工智能等计算机领域的科技前沿知识,仪器设备带进教室让同学们体验虚拟现实、人工智能、人机交互,让现场师生亲身过了一把高端科技瘾的同时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食品工程与营养科学学院大型科学仪器共享平台面向全校师生开放。实验室工作人员为前来参观的同学们介绍了食品样品的检测原理、检测范围、检测精度等内容,演示了大型仪器设备的检测流程、数据分析、结果判定等操作,讲解了开放共享模式,管理制度建立,开放运行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分享了有偿共享的经验与成果,并解答了参观者现场提出的相关问题。

现代教学技术重点实验室开放,李骏为前来参观的同学介绍了实验室的建设理念,以及资源建设等方面做的大量创新性工作,讲解了培养教师专业能力的实训环境;带领大家参观了教育产品开发室、教学设计室、未来教育验室、板书测试室以及团体心理辅导室等实验室,并根据实验室的功能和使用情况进行了展示和说明。主任胡卫平做了题为“优秀研究者应具备的素质”的报告,结合自己的科研经历与大家分享了优秀研究者应具备的素质。扎实的理论功底、科学的研究方法、丰富的实践经验、超前的思维能力以及良好的合作精神是做研究所必备的五个部分。副主任衣新发以“多元文化,共塑创新”为主题,以幽默风趣的语言、形象生动的例子、专业的领域知识讲解了多元文化,共塑创新的价值。

体育学院《上林体育与健康教育科普大讲堂》由院长万炳军教授主持,举办了2期科普讲座。第一期主题是“体育运动预防和改善儿童青少年近视的科学策略”,王友华教授,西安普瑞眼科医院小儿眼科专科副主任张丹医师做客大讲堂。王友华从我国儿童青少年近视现状、诱因分析、危害、国家对近视的重视以及体育近视预防策略等五个方面对报告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并同现场的小学生进行了互动;倡导“让我们行动起来,共同呵护孩子的眼睛,让他们拥有一个光明的未来”。张丹就儿童青少年眼睛过量使用、睡眠不足、写读姿势不正确、喜欢甜食等近视的诱因做了分析,并提出了近视“防控”结合的一些方法和策略。第二期副院长张婧带来了“如何通过生活方式的改变促进健康”线上科普讲座,来自不同专业领域的学者、老师、学生以及家长参加了讲座。张婧谈到,在“写字楼经济”已成常态的今天,办公族、学生党长时间静坐的工作、学习方式会极大的影响健康,会增加肥胖风险,对心脑血管健康带来负面影响;呼吁提倡全民改变生活和工作方式来促进健康,如: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工间微运动等。还开展了历时4天的线下“热爱运动,保护眼睛,从我做起”主题世界爱眼日活动,向师生宣传普及了眼科知识和护眼常识,讲解了近视的表现、成因及其危害,活动期间,为我校师生及家属进行眼健康科普和眼健康筛查900余人次,积极宣传运动锻炼对视力保护的有益作用,促进全民健康,为践行“健康中国2030”做出实际行动。


新闻与传播学院实验中心面向2021级新生开展了不同主题的7场科普活动。新媒体直播体验活动中,实验中心主任李为学生讲解了直播设备,视频直播的关键流程,录制->编码->网络传输->解码->播放,每个环节对于直播的延迟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并让学生体验直播的各个环节。“演播室系统体验”活动中,张航为学生讲解演播室系统体验,介绍了基于演播室系统的直播流程,演播室视音/频切换,演播室灯光及三点布光的设计及布局。“无人机达人”李彦坪同学分享了自己的无人机拍摄体验,然后给学弟学妹们讲解了无人机的构造与功能,进行了拆卸安装演示,讲解了飞行前的紧固件的检查、飞行环境检查、电源动力检查,强调了各类安全注意事项。“时间重构的艺术”活动中,陈惠芹的讲解使学生对传统线性视频编辑和非线性编辑系统有一个初步的认识。田涛老师讲解“生活中的你我——如何拍好自己”,摄影使用照相机去记录下我们想要留住的视觉形象。翟梅讲解“融媒体新闻生产”系统,使学生对融媒体新闻生产流程了初步了解,对学院的融媒体指挥大厅有初步认识。“声音的塑造与表达:影视剧配音创作技巧”科普活动,张双燕为学生介绍了录音棚的组成结构,影视剧配音创作的几个技巧,最后让学生们体验录制配音节目。

 

四、服务社会深入企业,开展系列科普活动

心理学院陕西省行为与认知神经科学重点实验室面向西安市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运营分公司、天骄航空开展了专项科普宣传活动。举办了西安市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运营分公司企业内部EAP专员成长座谈会,指导EAP专员进行了心理健康相关理论与操作技能的学习,指导其成为企业内部开展员工心理健康关怀工作的大使。前往地铁五号线汉城南路站及西窑头站、地铁四号线行政中心站、建筑科技大学李家村站、分公司通号二部分别开展了科普宣传。为天骄航空开展了《房树人绘画心理分析及在线答疑》心理健康科普线上宣传活动。通过腾讯会议形式为飞行员、乘务员、安全员、签派员从“心理-社会-躯体-精神”四个方面评估个体的身心健康状态,并解答了什么是心理咨询、什么人需要心理咨询、心理咨询可以带来什么、心理咨询的伦理道德以及什么是投射测验等问题。通过开展心理健康知识科普宣传,揭开心理测评和心理咨询的神秘面纱,使参与活动的员工关注自身心理健康,学会自我调适,高效工作,健康生活,有力地推动了心理学在地铁、民航等公共交通运输领域的应用。


本次科普日活动,我校相关单位积极参与,认真组织,面对我校学生,将育人工作融入科普活动中,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三全育人,使同学们立足新起点,谋划新征程;发挥高校服务社会的职能,向公众普及科学知识,对提升全民科学素质起到了积极地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