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4日,科学技术普及法修订草案首次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修订草案的提出,标志着我国科普工作进入新发展阶段,科普事业进一步发展。在水资源日益紧张的今天,水体污染问题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水体中的污染物不仅威胁着生态平衡,还直接关系到人类的健康。因此,为响应国家对科普工作的号召,进一步贯彻落实习近平《“十四五”水文化建设规划》,唤起公众对水资源保护的重视,陕西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王艳华老师课题组于11月5日发起了水资源保护宣传活动,本次活动以“水清岸绿,守护生命之源”为主题,旨在通过本次活动的科普,增强公众节水意识,推广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知识与技能,让更多人认识到水资源的有限性、水污染的严重性,以及节水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我们通过线下科普大讲堂、水资源保护研学实践的形式,深入浅出地讲解了水资源的现状、特性、重要性以及面临的挑战。该讲座详细介绍了水污染的概念、来源、毒理效应以及对人体的危害,让公众对水资源的现状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同时,还就如何合理利用水资源、预防水污染等话题进行了详细阐述,为公众提供了宝贵的知识与见解。将水资源科普活动带进校园,提升全体学生对水资源保护的意识,加强对水资源的认识深度。

在分享过程中,主讲人通过大量数据和案例,生动展示了全球水资源的现状。全球淡水资源总量约为3500万立方千米,约占水资源总量的2.5%。现阶段,全球约有15 亿人面临淡水不足问题,其中有3 亿人面临极度缺水问题,如果以水资源消耗速度推测,到2050年,将会有超过20 亿人口面临水资源严重短缺问题。水资源如此短缺的今天,我们的水体还遭受到严重的污染。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全球约 80% 的污水未经处理就直接排放到水体中,导致了广泛的水污染问题。在中国,水污染问题尤为突出。中国环境监测数据显示,约60%-70% 的地表水体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其中许多水体无法达到饮用水标准。水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已成为我们共同面临的挑战。通过这些生动的展示,公众对水资源保护的认识和意识得到了显著提高。在讲座的最后部分,主讲人提出了合理利用与保护水资源的建议。呼吁大家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养成良好的节水习惯,避免浪费水资源。同时,建议政府和社会各界加大节水宣传力度,完善节水机制,推动再生水的利用和海绵城市的建设。
除了科普知识大讲堂,团队还进行了水资源保护研学实践。实践型科普教育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重要体现。科普研学实践可增强学生对水资源保护更为直观的感性认识,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进大自然、走向社会实践,重走老一辈科技工作者的探索之路,赏水探源,促进下一代的素质提升、身心成长和团队协作精神。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水环境污染问题和水资源保护,认识水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增强对科学的学习兴趣,提升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感。

此次科普活动的成功举办,不仅提高了公众对水资源保护的认识和意识,还促进了节水行动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实践。水资源保护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参与和努力。通过此次活动,我们希望能够激发更多人对水资源保护的关注与行动,共同为保护我们的水资源贡献力量。